国产精品免费视频网站,日本高清一区二区三,国产乱对白刺激视频,亚洲 欧美 卡通 清纯 制服

當前位置: 首頁 >
宜昌高新區構筑區域創新強磁場

來源: 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  作者: 李鵬飛 宋志豪 陳曉君 本報記者 于大勇 發布時間: 2018-12-03


30年前,宜昌高新區呱呱墜地,一路篳路藍縷,砥礪前行。30年來,宜昌高新區搶抓機遇進位爭先,從“自費”開發區白手起家,不斷實現跨越發展,并摘得了7個國家級招牌。如今,宜昌高新區高擎高質量發展大旗,以艱苦奮斗再創業的勇氣和決心,繼續在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大道上闊步向前。

國內最大的麻醉藥品生產企業人福藥業,將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麻醉藥品——枸櫞酸芬太尼注射液技術,轉讓給印尼企業,實現我國麻醉藥品技術出口“零”的突破;

掀起“廚房革命”的安琪酵母,營收近57億元晉升亞洲第一、全球第三,讓宜昌智造在世界“發酵”;

世界上每7臺鋼琴,就有1臺產自宜昌。柏斯音樂集團以年產7萬臺的產量躍升為全球鋼琴制造前三強……

在宜昌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簡稱宜昌高新區),圍繞高質量發展,一幕幕精彩跨越的故事層出不窮。


宜昌人福藥業首次實現我國麻醉藥品技術出口

30年拓荒逐夢:

從自費辦園區到挺進“國家隊”

1988年,一群創業者們靠5萬元起家,創建了湖北省第一個自費開發區——宜昌經濟技術開發區。

萬事開頭難。彼時,宜昌開發區規劃面積11.2平方公里,起步區2.16平方公里,區內遍布丘陵山崗,環境惡劣。同時,由于是自費開發區,面臨著嚴重的資金短缺(5萬元開辦費和50萬元啟動資金)。

有志事易,無志事難。知難不畏,絕壁可攀。宜昌開發區創業者們在拓荒逐夢精神的感召下,在宜昌市各部門的全力支持下,憑著一腔熱血,在貧瘠的山包上精心耕耘。同時,采取多渠道融資,開發性征地、興建新村點等辦法,調動多方積極性,3年籌措資金逾2947萬元,用于基礎設施建設,開發區基礎設施等建設總投入達1.19億元。為園區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也將奮斗不息的精神代代傳承。

智者隨事而制。2004年7月,為突破傳統開發區發展模式限制,進一步開拓發展空間,發揮宜昌開發區對區域經濟的輻射、帶動、引領作用,宜昌市委、市政府對宜昌開發區管理體制進行重大調整,組建了新的宜昌開發區,下設東山園區和猇亭園區,并率先在湖北省創立了跨行政區域的“一區多園”管理體制。3年后,在湖北省政府的支持下,宜昌開發區在枝江市白洋鎮設立白洋工業園區,重點發展重工業、化工產業,版圖進一步拓展。

體制一變天地寬。自此,宜昌開發區走上了發展“快車道”:在湖北省首建湖北深圳工業園,伴隨武漢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宜昌生物產業園、電子信息產業園相繼“加盟”,宜昌開發區綜合實力躍居湖北省同類開發區前列。

明者因時而變。在快速發展的同時,宜昌開發區的管理體制也發生了巨大轉變:1999年,宜昌高新區成立;2010年12月,宜昌高新區晉升“國家隊”;2017年4月,中國(湖北)自由貿易試驗區宜昌片區掛牌成立。

30年砥礪奮進,宜昌高新區摘得了7個國家級招牌:國家高新區、長江經濟帶國家級轉型升級示范區、國家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軍民融合)、國家中西部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國家創新型特色園區、國家循環經濟試點園區、國家科技興貿創新基地和湖北省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

種好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全球最大金剛石鋸片基體生產出口企業黑旋風鋸業、以年產7萬臺的產量躍升為全球鋼琴制造前三強的柏斯音樂集團、亞洲最大的活性干酵母研發生產企業安琪酵母等“行業冠軍”相繼“落戶”……宜昌高新區以“高”“新”之名,構筑起區域創新的強磁場,多產業呈集群式發展之勢。

宜昌高新區,作為創新引領、跨越發展的宜昌經濟建設的主戰場,正沿著長江兩岸全線展開。


黑旋風智能化車間

“種下”創新因子:

科技領跑為騰飛蓄力

在宜昌高新人看來,為企業創新發展保駕護航,是園區的重要職責之一,也是園區能否擔負起區域創新發展重擔的具體體現。基于此,宜昌高新區從政策、體制機制等方面不斷革新,以政府為引導,以企業為主體,以高校、科研院所為依托,以金融機構為支撐,以科技服務機構為紐帶的“政產學研資”協作體系日趨完善,并形成了獨特的創新驅動模式。

近年來,宜昌高新區積極推動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組建多種形式的戰略聯盟、產學研基地,開展關鍵技術研發,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目前,園區2/3以上企業與國內外相關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長期合作,并推動人福藥業、長機科技、三川德青等企業實現科技成果轉化近30多項。負責國家技術轉移中部中心宜昌分中心運營的湖北君誠公司也榮獲科技部“中國技術市場金橋獎”。

與此同時,宜昌高新區相繼出臺“黃金十條”“雙創六條”,通過政策激勵企業加強自主創新,引導企業在調優結構中加快轉型升級步伐。

截至目前,園區有高新技術企業219家,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數79.1%,高新技術產品達158個,國際國內產業細分領域的單項冠軍企業43家;省級以上工程(企業)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和產學研基地達92個,約占宜昌2/3。


微特電子為重大項目保駕護航

競爭國際“話語權”:

“宜昌標準”走向世界

風馳電掣的高鐵、茫茫大海上的采油平臺、孟加拉國最大基建項目“夢想之橋”……在一個個“巨無霸”建設中,為起重機安裝保護裝置提供安全保護系統的,正式來自宜昌高新區的微特電子設備有限責任公司。

據了解,通過16年自主研發,微特電子取得110余項自主知識產權,參與起草4項起重機械標準化技術國家標準,成為當之無愧的“起重安全保護專家”,在本行業中“話語權”十足。未來,微特電子將瞄準起重機物聯網領域,在起重機大數據管理、全壽命過程監測服務、智能化吊裝生態系統方面邁出實質性步伐,為客戶提供更具價值的技術和服務,成為全國乃至全球起重安全管理領域的領導者。

向國際標準學習,在標準制定中發聲。在宜昌高新區,這樣的例子并不少。

宜昌長機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作為亞洲最大的插齒機、銑齒機研制基地,主持及參與制定國家行業標準23項,其起草的小模數插齒機的行業標準已于今年10月1日正式發布實施。

據了解,該企業拳頭產品高精度小模數數控插齒機,最小加工模數可達到0.15毫米,精度5級,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這些高精度、小模數齒輪已廣泛應用于智能機器人、航空航天等高精尖項目。目前,該產品已接到訂單30多個,合同金額達2000多萬元。

在數量型經濟向質量型經濟轉變的當下,抓質量必須牽住標準這個“牛鼻子”。基于這樣的認識,宜昌高新區持續加大政策投入力度,引導企業在調優結構中加快轉型升級步伐,激勵企業自主創新,逐步爭奪國際競爭“話語權”。

目前,宜昌高新區已培育了一批在國際國內產業細分領域處于領先地位的單項冠軍,擁有5個“全球第一”、4個“亞洲第一”、3個“全國第一”。由企業和研究所起草修訂的各種國家技術標準、行業規范達60項,轉化科技成果1000多項。


東山創業園

發力軍民融合:

“老三線”變前進“生力軍”

前不久,中船重工中南裝備有限責任公司在鉆井廢棄物、礦山尾礦渣無害化處理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該企業最新的研究成果能夠根據不同鉆井廢棄物或尾礦渣的成分和特點,配比生產不同的土壤修復劑。經處理后的油泥或尾礦渣,可用作農業用土、園林種植用土、荒山恢復用土等,對于資源回收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具有重大意義。

“這一重大突破,離不開企業的堅持改革創新、軍民融合、拓寬市場。”該企業負責人表示,擁有軍工企業身份的中船重工中南裝備有限責任公司迎來了新的機遇期。

“三線建設”時期,宜昌高新區東山園區曾是國家在宜重點建設的國防軍工大型項目承接地。隨著時代變遷,原來的經濟“發動機”逐漸退居二線。

欲求新,則求變。隨著“軍轉民”“民參軍”不斷提速,“老三線”蝶變為前進“生力軍”。

在宜昌高新區生物產業園,同樣擁有軍工企業身份的湖北華強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正在加速建設華強科技產業園。

“我們要打造一個現代化、智能化的產業園,制造水平保持在工業‘3.0+’的水平上,30年不落后。”該企業負責人介紹,新項目建成后,生產能力將躋身國際前列。

湖北中南鵬力海洋探測系統工程有限公司,則把目光投向了廣闊的海洋空間,通過手機終端軟件,將目前建設的監測站點數據經過分析處理后形成“海洋大數據”,為沿海漁民、海上作業人員實時提供海洋環境信息。該企業生產的海洋環境監測雷達車國際領先,“宜昌智造”再一次站在了行業制高點。

這一把把穩坐國際市場的椅子,是宜昌高新區軍民融合發展的一個縮影。

日前,宜昌高新區已成功獲批創建國家軍民融合產業示范基地。根據規劃,將以推動“軍轉民”“民參軍”、軍民資源共享、軍民協同創新為重點,培育特色產業集群、壯大市場主體、搭建支撐平臺,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發揮引領帶動作用,為園區加快建設全國一流高新區提供有力支撐。

“基因重構”喚春歸:

傳統產業挺進中高端

一陣陣引擎聲鏗鏘有力,一臺大型機械正將水底的淤泥絞吸上來,輸入管道沉淀脫水。不一會兒,便流出了汩汩清水,淤泥被現場干化處理,用于路基填料、工程回填土……這是三川德青工程機械有限公司最新研發的一體化生態清淤機的施工場景。而該設備也為三川德青公司的快速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在以前,三川德青公司ZX系列泥漿凈化器曾是國內惟一與泥水平衡盾構機配套的泥漿處理設備,被用戶稱譽為“泥水處理專家”。然而,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系統設備占地面積大、運行費用較高等缺陷日漸凸顯,難以滿足客戶需求。

如何突破傳統,贏回市場?唯有技術革新以破之。三川德青公司與中國地質大學、中科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等多家高校、科研院校所開展科研項目合作,投資800多萬元對原泥漿凈化單機系統設備進行技術改造,并先后引進先進數控加工中心、自動焊接機器人替代人工焊接,通過數控編程,確保關鍵零部件質量的提高和穩定性加強。新技術、新設備極大地釋放了企業產能,目前三川德青公司泥水盾構泥漿處理系統廣泛運用于武漢穿江隧道、蘭州地鐵穿越黃河等一批國家重點工程項目,每年可為公司創收近億元。

隨著時代發展,市場對產品的需求不斷升級,傳統裝備制造業企業也相繼乘上技改東風,勇攀發展新高峰。黑旋風鋸業、華強科技、南玻顯示器件公司等一批企業加快技改步伐,通過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對現有設施、工藝等進行改造提升,產業鏈向下游拓展、產品向高端邁進,經濟效益和企業競爭力不斷提升。

為支持企業進行技術改造,今年宜昌高新區在原有的《工業技改扶持辦法》基礎上,重新擬定出臺了《關于支持工業經濟轉型升級發展的若干意見》,安排不低于30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支持企業加大技改投資。對于生產型設備投資在5000萬元以上的重大技術改造項目,宜昌高新區還采取直接提請“一事一議”的方式給予精準扶持。

筑雙創苗圃:

為項目成長“添養料”

在以“高”“新”冠名的宜昌高新區,“雙創”二字貫徹始終。為創業筑“苗圃”,為創新添養分,好故事正在不斷上演。

一年前,“城市定向賽”還是宜昌市民眼中的新鮮事。一年間,這一時尚的競技運動已帶領參賽者“逛”遍宜昌城區的主要商圈,以獨特的方式展示著城市的魅力。而將“城市定向賽”引入宜昌的是一群“95后”年輕人,在位于清華科技園的啟迪之星(宜昌)基地,他們擁有屬于自己的宜昌小馬的天科技有限公司。

從最初的“賠本賺吆喝”,到今年營業額有望突破200萬元,宜昌小馬的天科技有限公司的快速發展離不開啟迪之星(宜昌)基地的大力支持。遵循“孵化服務+創業培訓+天使投資+開放平臺”四位一體的孵化模式,啟迪之星(宜昌)基地正式運營以來,利用自身的強大網絡優勢,對接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優質資源,組織開展線上線下孵化投資及孵化服務活動,大力扶持區域初創企業發展,也成為宜昌高新區大力構筑雙創苗圃的縮影。

目前,宜昌高新區擁有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4家、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4家、納入科技部備案的眾創空間5家、省級眾創空間7家。在孵企業數量也從2016年的951家增長到1251家;新增授權發明專利達到533件,各級科技項目立項166項,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44.46件。

數量增長的背后,雙創平臺的定義也從原來的“一張辦公桌”,延伸成“全鏈條式創業、孵化、成長服務體系”。

今年,宜昌高新區編制實施了孵化器服務體系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根據規劃,宜昌高新區以建設宜昌創新創業核心區為目標,按照園區產業基礎及發展定位,推動“一區四園”孵化器項目布點全覆蓋,重點規劃布局1到2個集總部研發、人才服務、金融服務、多元孵化為載體的眾創聚集區或眾創社區,力爭到2020年末,園區孵化器類項目規劃建設面積達到200萬平方米以上,產業培育孵化引爆能力得到極大提升。

打造雙向開放新高地:

只向“改革后臺”拓空間

一架鋼琴的聲音能夠傳多遠?

今年1月初,首趟宜漢歐班列運載50臺宜昌造鋼琴從宜昌東站發出,長途跋涉1.3萬公里,歷時19天,抵達終點德國漢堡。如今,世界上每7臺鋼琴中,就有1臺產自宜昌。

“以前,鋼琴通過江海聯運,需要10多天抵達上海中轉,再到德國需要1個月,算上清關時間,真正漂洋過海落地耗時至少2個月。”柏斯音樂集團外貿部負責人介紹,“在鋼琴銷售旺季,時間就是金錢,越早到貨,越能留住客戶。”

快人一步的背后,是這片土地因為“融合”二字帶來的奇妙反應。

“在這里,宜昌高新區、湖北自貿區宜昌片區、宜昌經濟技術開發區‘三區疊加’,不僅僅是‘物理’的融合,看不見的背后,還有這種融合帶來的種種‘化學’反應。”宜昌高新區黨工委書記、宜昌高新區(經開區、自貿片區)管委會主任汪元程說。

2017年4月,中國(湖北)自由貿易試驗區宜昌片區正式掛牌成立。不以“前臺面積”論大小,只向“改革后臺”拓空間。經過1年多的細細經營,宜昌高新區聚焦企業痛點、堵點,通過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為企業的改革創新提供了有力支撐。

據了解,宜昌自貿片區在湖北省率先推行“27證合一”和實現“43證聯辦”,率先推行企業注冊經營場所信息申報制,率先落地集群注冊改革,首創“集成服務模式”,以企業和群眾辦成事為中心,梳理辦事流程涉及所有審批服務事項,提供一條龍服務,讓辦事“一目了然,一窗受理、一套流程辦到底”。

“企業是自貿片區的絕對主角,從企業需求出發、以問題導向著眼,宜昌自貿片區向改革要紅利,以制度壘高地。”汪元程汪介紹,截至目前,宜昌自貿片區形成制度創新成果83項,其中10項屬全國首創。

機制體制不斷創新的故事,在宜昌自貿片區27.97平方公里的區域內,接連上演。

著眼簡政放權,放在“準”上,從“淺”走向“深”。當前,宜昌自貿片區著手在“準營”上謀實措,推行“證照分離”改革試點,組織市直各相關部門制定備案管理辦法、承諾實施辦法,著力解決“準入不準營”問題。

推進監管創新,管在“后”頭,將“多”化作“少”。2017年以來,宜昌自貿片區在全國首開先河,爭取湖北省政府授權,由綜合執法局承擔相關市直部門和縣市區19個方面行政處罰權,解決功能區執法主體資格缺失和多頭執法等問題,著力將“多”化作“少”。

首推容缺容錯機制,看在“心”里,把“嚴”化作“寬”。針對非主觀故意造成的非重特大稅收錯報、漏報問題,宜昌自貿片區不斷探索審慎監管,在全國首推涉稅執法容缺容錯機制,從寬處理甚至免于處罰。截至2017年年底,通過審慎監管,共為企業降低負擔923萬元。

勇于變革、勇于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宜昌高新區在湖北省首推“標準地”出讓、“投資項目承諾制”改革,推動土地集約高效利用,成交湖北省首宗“標準地”,項目開工許可時間由57個工作日壓縮到21個工作日;在湖北省首開24小時自助政務服務先河,實現24小時服務不打烊;在湖北省率先探索的“一窗通辦”改革、集成服務政務服務模式、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負面清單加豁免清單管理制度、外國人申請簽證免護照留存政策、“多評合一+區域綜合評估”改革等制度創新成果得到了社會各界廣泛好評。

一系列優惠政策、服務措施疊加,吸引了眾多企業紛紛落戶。截至今年9月底,已有3951家新設立企業在宜昌自貿片區安營扎寨,為宜昌高新區(自貿片區)高質量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汪元程表示,“下一階段,我們將立足宜昌實際,找準片區定位,放大自貿效應,向改革要動力、要活力,著力推動綠色發展、有序發展、高質量發展,打造內陸開放發展新高地。”

打通道,優服務,改革的紅利讓這片土地每天都擁有不同的樣子。

新時代,新使命。對于如何落實貫徹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發揮優勢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宜昌高新區深感使命重大,責任在肩。每一步,都需精心布局、運籌帷幄。每一步,都需謀定后動、蹄疾步穩。每一步,都要踏石留印、抓鐵有痕。三十而立。如今的宜昌高新區,正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在新時代新征程上,“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國家高新區、自貿區建設等四大國家級戰略在這里疊加,宜昌高新人深知:惟有繼續堅持“高質量,新發展”,才能在奮進中實現新騰飛,開啟蓬勃發展的新春天。

科學技術部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中心 京ICP備13019302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0532號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三里河二區甲18號 郵編:100045 聯系電話:010-88656100 傳真:010-88656124